说明文题目具体分析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分门别类的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2、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3、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对象):
答题方式:
(1)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的操作\实验\制作的过程)
本文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对……有了准确的了解。
4、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类型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加点词语”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具体答法: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类型C、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因此不能删去。
类型D、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E: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准确、生动 来考虑)
[13] 阅读《万园之园——圆明园》(节选),完成第1—3题。(7分)
(1)圆明园地处永定河冲积扇的边缘。明清时这一带清泉涌溢,湖沼密布,被称为“海淀”。圆明园最初是清朝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①的宅园,后经不断地扩建与重修,总面积达到了5000余亩,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2)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园林艺术杰作。它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其影响使得当时的英法等国一度产生了中国园林热。在欧洲,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
(3)圆明园集叠山理水手法之大成。圆明园的水面,大的如福海宽达600余米,正所谓“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小的宽度均在四五十至百米之间, “跨水为小桥垂虹宛在,片云帆影,何必更羡吴江”。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提供了舟行游览和水路供应的方便。由此不难想像当年翠荷接天,龙舟泛彩,歌声荡漾的图画。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桥、堤散布于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的自然空间。每个空间都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既表现了人为的写意又保持着野趣的风韵,其本身就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有道是“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虽是千顷之园,但气势浑然一体,韵味隽永。
(4)可惜,圆明园经英法联军的洗劫和八国联军的焚掠,其胜景已荡然无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胤禛(yìn zhēn)] 清朝雍正皇帝。
1. 结合第(2)段,概括说出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杰作”。(限26字以内)(2分)
□□□□□□□□□□□□□□□□□□□□□□□□□□
2. 结合第(3)段,说说“叠山理水手法”在圆明园的园林建造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在文中引用”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意在说明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话 说 海 淀
①古时,海淀曾有大片水草丛生的浅湖水淀,故称“海淀”。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海淀区已有人类居住和活动。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相互交往的重要通道,是北方民族南下和中原王朝北上的战略要地。金时,海淀成为出中都正北门,经居庸关、八达岭通往蒙古高原的第一站,距城20里,是商旅歇息的理想地点,因此“海淀”被称为“海店”。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在中都东北郊兴建大都,原来从中都北上的大道也就随之东移。因此元朝以后,“海店”就失去了它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这一名称也就随之消失,而以水乡见称的“海淀”一名却流传了下来。
②海淀一带水源丰沛,湖网密布,加上西山环绕如屏,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到了明朝,游人众多,都下文人更是吟咏歌唱,流连忘返,像“输君匹马城西去,谁里荷花海淀还”就反映了当时的景象。海淀的秀美风光一经文人墨客的渲染,引得达官贵人也纷纷而至,修筑私家园林之风一时间兴盛起来。
③从清朝康熙中期起,朝廷开始在海淀大兴土木,历时百余年,终于建设成了以“三山五园”[注]为代表的大型皇家园林群体,成为除紫禁城之外的又一政务中心。海淀镇也随着“三山五园”的兴建而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京西重镇。
④这时的海淀,园林密布,园内湖光粼粼,树影婆娑;园外水荡甚多,荡中风荷摇曳,田中稻花飘香,一派江南风光。“忽牵野兴到江湖,沿月扁舟入画图,几曲波光连太液,千枝灯影散蓬壶”,是清人咏未名湖前身景色的诗句;而乾隆皇帝的“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两岸绿杨蝉嘒(huì)嘒,轻舟满领稻风香”,则描绘了当时巴沟附近的水乡美景。
⑤底蕴深厚的园林艺术和文化遗迹解说着海淀的历史文明,记载着海淀的文化沉淀:封建帝王和达官显贵在这里修建了行宫、御苑、宅府、坛庙;文人墨客在这里赋诗属文,著名的《红楼梦》就是在西山漫山红叶的陪伴下来到世间的。近现代,许多名人也在海淀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如李大钊、朱自清、齐白石等。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进驻香山,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双清别墅筹建了新生的共和国。
⑥建国后,海淀逐渐成为著名的教育、文化、科技区。区内高校林立,汇集了全国最著名最具权威性的科研院所。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智力库”。改革开放以后,因得天独厚的文化科技资源优势,高科技在海淀中关村率先发展起来。1999年,国务院批复成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2000年,占地面积51.44公顷的高科技商务中心区——“中关村西区”建设破土动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和“中关村西区”的开发,引来了当今世界高断技术和博雅之士,为这块古老的土地增添了新的生命元素。
⑦生态环境关系着社会长远发展的全局,虽然昔日海淀“水光潋滟”的江南风光已不复存在,但构建“绿色家园”是海淀人永远的追求。作为北京市政府“绿树、清水、蓝天”重点工程之一的海淀“万柳工程”,已经开始动工。这一工程的顺利完成,必将大大有利于“中关村西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海淀区已改建绿地56万多平方米,新种树木30多万株,建成了万泉文化公园等近70个绿化精品项目。走进今日海淀,地绿、水清、天蓝已不再是梦想。
⑧青山秀水,孕育了海淀丰厚的历史文化;政策机遇,开创了海淀崭新的发展空间。未来的海淀,将是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新海淀。
[注]三山五园:一般指畅春园、圆明园和万寿山所在的清漪园(后改称颐和园)、玉泉山所在的静明园、香山所在的静宜园。
10. 选文第①段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明清直至建国前夕海淀水乡美景、园林发展和文化遗迹进行介绍的是第____段到第____段。(4分)
11. 选文第④段连续引用了两首古诗,却不给人重复之感,为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进行具体分析。(3分)
12. 从选文第⑥段看,改革开放后,海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其主要表现有哪些?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答。(3分)
13. 选文第⑦段运用了一系列的数字,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 如果你所在的班级要开展一次“走进海淀”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上面选文提供的相关信息或你平时的观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为这次活动设计两个调查或研究的专题。(3分)
示例:(1)海淀文化遗迹例谈
(2)外来人才选择海淀的原因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