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西门小学门户网版权所有 2009 

 

教你编讲故事之三

作者:顾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113  更新时间:2010/6/12 7:29:44  文章录入:顾团  责任编辑:顾团

教你编讲故事之三

 人物

一、导入:

人物,是构成一个故事最重要的因素。故事是人的情感故事,只有抓住人物,才能抓住故事中的情感要求;也只有通过揣摩故事中人物的心理需要与主观需要,才能找到一个比较新颖的故事角度。所以从人物出发,是讲好一个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想法。故事得有人物,听起来是件简单的事,可每年在考“讲故事”的时候,能把一个人物塑造好的考生凤毛麟角。为什么呢?就因为考生经常只考虑编织情节,而不从人物的主观愿望出发去组织情节;同时,在编织情节的过程中,不考虑让情节从人物性格出发,不去体会自己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感受。有时候故事情节是组织起来了,可其中没有人物的感受;没有人物,情节就会生硬,故事自然也就站不住了。

二、那么,如何在故事中塑造人物呢?

1、真实可信的人物性格

故事中的人物得有人物性格,这说起来是个老话题,可考试的时候,考生就是容易忽略;即使没忽略,也不会从人物性格出发去组织情节。通俗地说,有什么性格的人才会去做什么事。

如果大家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可以回忆一下,他经常在他的电影中塑造“认死理儿”的人物。正因为“认死理儿”的性格,电影《秋菊打官司》里才会有农村少妇秋菊,因为村长踢了丈夫下身一脚,要讨一个“说法”而开始告状的故事——她从乡里告到县里,从县里告到市里,从市里告到省里。另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一个15岁的执拗的农村小老师,只为村长一句“你班上一个不能少”,她就不顾一切地去城里把在那打工的学生找回来。如果不是这种执拗的性格,情节也不会成立。所以,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情节,必须从人物性格出发。

人都有性格,不存在没有性格的人。如果同学们一时找不到有意思的人物,可以考虑自己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即你周围的同学、朋友、亲人大概都是什么性格——开朗的、忧郁的、安静的、咋呼的、豁达的、斤斤计较的,或是酷爱面子的、就爱揭人短的……同样,建议在考试之前,好好把自己周围的同学、亲人、朋友回想梳理一下,想想他们都是什么性格的人。只有从生活找到的人物性格才会有合理性,才会有现实依据,才会听起来真实可信。

所以,在编讲故事、设定人物性格的时候,需要认真考虑考虑你故事里的人物性格是否真实可信。

不仅需要有性格,还需要真实可信的人物性格,这是讲故事对人物性格塑造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在故事里,有机的情节应该在人物性格之间展开。来看下面这个例子,命题为“选举”:

有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女孩子,每年都能被评为班级优秀干部,而且每次学校里的活动她也都积极参与。父母老师都非常宠爱她。

这天她要竞选年级里的优秀学生,这个选举只要能通过全班人的投票就可以了。选举在班会课上举行。因为女孩子在班上的人缘特别好,因此几乎所有人都举了手,投了女孩子一票。当老师满意地点完人数以后,却意外地发现还少了一人。

老师环顾教室,发现坐在教室角落的一个胖胖的小男孩,他没有把手举起来。这个男孩平时是班里最调皮的一个,一天到晚欺负班里的女生,上课时从来就没安分过。

老师质问男孩为何不举手,男孩机灵地笑了笑,也没说什么原因,就是不肯举手。老师喝令他说明理由,他只是转转眼珠说:“都是她,不好玩。”老师火了,硬是把他拖到墙脚罚站。可最终,女孩就因为男孩的缘故而落选了。女孩子却并不难过或生男孩子的气,只是欣慰地笑了笑。从那以后,男孩看到女孩都不敢抬头,好像做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可女孩每次都是报以一个灿烂的微笑。

事隔多年,男孩女孩都长大成人,各自上了大学。某日,两人不期而遇,坐下来进行了交谈。说及当年选举的事,男孩又脸红了,可女孩笑着说:“我当时的确着急过,可当时告诉我落选后,我却有种坦然——长期以来我的生活一直完美无缺,像是生活在光环之下。可那次却是你帮助了我,让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完美——有时离完美差一步,生活才会更真实、更精彩。”

在这个选举的故事里,提供了两个学生形象: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这个女孩的性格,我们在故事里可以隐约地感觉到——成绩不错,老师喜欢,有点好强,好像也比较豁达;而那个男孩,故事里说是一个调皮、不安分的学生。男孩可能因为不喜欢这个女同学的做人、做事,所以没有投票,导致女同学落选,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呢?可这个考生只有几句话,而女孩却并不难过或生男孩的气,只是欣慰地笑了笑。从那以后,男孩看到女孩都不敢抬头,好像做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这就算故事了吗?事实上,故事就应该从这个地方展开,这才是这个故事的主体部分: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男孩因为没有投女孩的票而觉得愧疚,那么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呢?他们之间,因为性格因为选举,会发生什么样的冲突呢?关于“选举”的故事就应该围绕两人在选举中产生的矛盾来展开情节,可这个故事完全没有展开。没有展开,自然就没有情节、没有矛盾,也就不能称之为故事。

所以,想把故事讲好,第一个任务不是忙着编造情节,而是先考虑人物。设定好真实可信的人物性格后,才能从人物性格出发组织情节。

设想一下,在“夜场电影”抢手机那个故事中,如果一个高中生半夜瞒着家里人溜出去看夜场电影的话,这个高中生会是什么性格呢?顽皮的、不安分的、爱冒险的……那么这么一个性格不安分的高中生在夜场电影院会发生什么事呢?如果从这个高中生的性格出发去考虑情节,就不会出现抢手机那么飞来横祸一般的外部事件,因为这事件跟其不安分的性格并不十分冲突。不从人物性格出发的情节,就显得生硬、无机,就像一个人穿了一件很不合身的衣服,这样的故事自然也好不了。

以前考试的时候,有个考生讲过一个“活着的伤疤”的故事:

我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一辈子都是任性倔强的人,也一辈子好酒。上了年纪之后,身体开始不好,高血压、高血脂,医生让爷爷少喝酒,可任性的爷爷就是不听医生的劝告。为了让爷爷不喝酒,一家人开始斗智斗勇:控制爷爷周边的朋友,不让爷爷喝酒,甚至把爷爷藏起来的酒都换成了水。爷爷也想尽办法喝酒,有一次居然把自己的功勋章抵押给朋友换酒喝。爷爷的任性终于激起了全家人的愤怒。爷爷解释说:不是他想喝酒,是他身上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留下的伤疤要喝酒;如果不喝酒,他身上的伤疤就会红、会疼,那个伤疤是活的。谁也不相信爷爷的话,就是认定爷爷任性。爷爷解释不过,只好在全家人的监视下开始戒酒。可我发现自打不喝酒之后,爷爷好像一夜之间沉默了,也一夜之间老了。最后一家人发现,爷爷之所以要喝酒,是因为奶奶去世之后,爷爷一个人活着孤单。酒是爷爷唯一的朋友,没有了酒,爷爷连最后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也明白了,爷爷心里真有一个活着的伤疤,那就是爷爷的孤独。

我们对这个故事作一个简单分析。爷爷是个任性的人,因为任性,家里人才会跟爷爷就酒的问题展开斗争;也因为任性,一家人的斗争才会激化;因为激化,爷爷才同意戒酒。整个情节围绕爷爷的任性展开。这样围绕人物性格展开的情节,就不会生硬。另一方面,也因为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整个故事从立意的角度来说,从主题的情感表达来说,都属于有特点的故事。所以,要做到立意有特点,故事有情感,就一定得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有机的情节走向。

情节围绕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搭建有机情节的一个方法。另一方法则是,让情节跟着人物走。这样,就得设定一个有目的的人物。

2、有目的的人物

一个人想做什么,一个人强烈的主观愿望,也是情节发展的有效动力。法国叙事学有个简单的说法,叙事的动力就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是个复杂的组合,有基本的生理欲望,也有社会化的欲望。

其实,了解人的欲望需要,更多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每个时代都有特别鲜明的集体欲望,比如我们现在这个时期,可能最大的欲望就是过好日子,于是“钱”比任何时期都显得更有力量。关于“钱”,或者转化为一种“宝物”占有的欲望,一直是电影故事中人物的一个持久不变的目的。想一想,有多少电影里,不同的人为了一笔财宝,争夺得头破血流。

在组织故事的构思过程中,一开始就明确人物行为目的,情节的展开相对会容易一些。人物完成自己目的的行动过程其实就是整个故事情节走向的构成。如果人物是个目的性不强的人,那故事的情节必然含糊。

来分析下面这个例子,例题为“一分钟朋友”:

有一天早晨我去上班,路过一家精品店时被里面的陈列品吸引。可是一看价格,心里便哀叹自己没有能力购买,而且一辈子都买不起这样的东西。这时有一个拉着行李箱、衣着时尚的年轻女人来到我身边。她对着橱窗好像自言自语,又好像对我说一样:“以前我也经常这样站在外边看这些东西。”听完这些话,我觉得心里有些不痛快——你有钱买得起,又何必来挖苦我呢?我转身欲走,她叫住我。她说她马上就要离开这个城市去国外留学,她是从农村出来的,在这个城市里没什么朋友,她想让我做她一分钟的朋友,听听她的故事。我有些惊讶这个女人的经历,便答应了她。

她告诉我,她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支持她继续学业,所以她进城当了保姆。可是她并没有因为命运的不顺而低头,她发誓要闯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她边工作,边上夜校,靠自己的勤奋努力通过了会计师考试,成功地进入一家公司当会计。又由于她勤奋好学、工作出色,因此很受老板器重。经过4年的努力,她成功地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会计升为公司的副经理。现在她要出国留学了。

说完,她看了看表,说自己要走了。她很高兴我能做她一分钟的朋友,让她的记忆可以继续在这个城市生长。然后她叫了一辆出租车离开了。

我深深地叹了口气,看了看那些精美的陈列品,心想,有一天我也可以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也可以买下这些好像离我很远的东西。

分析:这个故事在人物的目的性方面有两个问题:第一,那个陌生女人为什么要跟“我”讲她的经历,目的是什么。故事后半部分有一个交待,女人跟“我”讲故事是因为要出国留学了,想“让她的记忆在这个城市里生长”,可这能构成一个人物的目的吗?这样的人物目的是站不住脚的,也是模糊的。故事中设定的人物目的需要清晰可见。“我想当班长”、“我想赢比赛!”这些都是清晰可见的人物目的。这样的目的容易转化为明确具体的行动,从而构成情节。像什么“记忆在这个城市里生长”一类模棱两可的目的,支持不了陌生女人跟我交流的举动。人物目的不清楚,人物行动带来的情节的合理性就站不住。第二,陌生女人出国留学的目的也站不住脚。女人为什么要出国留学?故事设定这个出身农家的陌生女人的目的是“做出一番事业”,可出国留学就能做出一番事业吗?是不是在公司当副经理做出“一番事业”的可能性还大一些?那她为什么还要出国留学离开呢?这是其一;其二,一个农村姑娘,一个小保姆几年之间就成了一个副经理,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性有多大?这个问题需要好好推敲!不是说农村女孩要“做大事业”的目的有问题,而是结果有问题。如果这个故事把重点放在农村女孩为了自己的目的如何艰难地发奋,最后依然希望渺茫的话,反而更让人觉得有现实的说服力。这里再次强调现实依据:一个故事、一个人物目的的设定必要考虑现实依据。什么物想什么事,这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正如一个小贩不会想当明星,一个餐厅服务员也不大可能想去当总统。一个人物目的的产生,需要可靠的现实经验依据。如果故事中的人物目的来自日常生活中困扰已久的欲望,那就有了具有说服力的基础。像上文提到“一分钟朋友”的故事,陌生女人跟“我”交流的目的就找不到现实依据。

另外,想要让人物目的更合理,就需要人物目的跟人物性格相匹配。一个性格随意淡泊的人是不会想“做一番大事业的”,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是不会轻易善罢甘休的……一句话,人物的目的应该来自人物自己的性格逻辑。

3、人物塑造的技巧:

1)人物陷入困境:美是难的。

说明这个问题的最佳素材莫过于美国影片《末路狂花》,两位女主人公塞尔玛和露易丝在影片中始终处于困境之中,她们为了寻求久违的自由与快乐,瞒着史夫或男友携同出游,始料未及的事在一件一件发生:塞尔玛在酒吧停车场险遭强奸,露易丝及时赶到并枪杀该男子,于是她们计划逃往墨西哥;途中警方的追捕步步逼近,又一次次遭遇身无分文、流氓强盗、丢失钱物等不幸事件;她们以英雄主义的方式向男性社会抗争,以不断牺牲自我为代价,不断获得新的自我,但最终却依然被推向不归路……

电视剧当然也有着共通的塑造技巧。长篇电视连续剧最关键在于开篇的情节设置,它的节奏和包袱一定要给了观众继续看下去的理由。于是在创作电视剧剧本的过程中,开始几集的布局谋篇就显得尤为关键,拿二十集片长的剧本来说,前五集是重中之重。

那么这个“重中之重”应该怎样得以体现呢?在解读和总结多部电视剧的成败经验之后,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匠气”较重的技巧:让人物陷困境。我们需要在“难”中找到“美”。除去开篇的设计之外,人物会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反复面临困境的出现,困境的“结”与困难的“解”是环环相扣、缕缕相缠的。

2)使观众同情你的人物:把伦理问题美学化。电视剧语言是以影像为基础,以特定的生理、心理机制为依据,以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和主观思维活动为创作规律的语言艺术。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要得到充分的展现,必然要求观众同情这一人物的命运,让观众坚定不移地站在他或她的一边,与人物“感同身受”乃至“融合为一”。

在艺术世界中,让观众产生同情的情绪并为你的人物流泪,这不仅仅是一个伦理与生理层面的问题,它让简单的生理情绪带有了一种美学的追求,正是这种追求让我们在欣赏“美”中得以感动。

又说到《末路狂花》中的塞尔玛和露易丝,她们在影片一开始的时候,这是两位有着简单美丽的女人,她们与其他任何女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工作、家庭、丈夫或男友构成生活的全部。可是,编导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同情点——塞尔玛为艾夫与家庭所囚禁的无聊生活,露易丝甚至无法确定男友对自己的感情。故事在发展,两个女人成为了观众赋予最大同情的对象,因为她们所面临的困境、她们亡命天涯的行径只是缘于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却无意遭遇来自几乎全美国的警察系统的全线追击,还要遭遇公路两旁那些“小人物们”的落井下石。观众同情她们,并不是完全由于一对弱女子在对抗强大势力时的艰难与无助,更重要的是她们在困境中生存并不断在困境中激发自己以获得新生,她们在困境中实现了女性形象的自觉、实现了女性英雄形象的魅力,将潜藏在女性心目中压抑已久的情绪与情感宣泄了出来。观众会因为这份夹缝中的美丽而酣畅淋漓,观众对于她们拥有了绝对的认同和更高的期待,这也就纠集住了观众的情绪点。塞尔玛和露易丝成为了美国电影史上最美的两位女子,可是她们终究被推向了绝境,这才是观众最为之动容、最纠集内心力量的“团圆”。

3)性格与群体:个性特征与体系性格:这里,性格与群体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义:其一,主要人物与旁系人物之间的关系;其二,每个人物身上所代表的族系特征。

作者最密切关注的当然是剧中的主人公,主人公有的时候是一个人,有的是两个人,也有的情况是一组人。其次,活动在主人公身边的一切人物也都是应该引起关注的,这些人物是情节主题或思想主题的必要补充;同时,他们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也代表着独立人格与独立精神。再次,尽管我们曾经一度强调“要防止人物类型化”的趋向,可实际上,艺术作品中的每一个形象都是现实世界中一类人物的代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密不可分,他或她的存在必然是现实与真实的再现或表现。

一部《红楼梦》是中国叙事艺术最经典的范本,将之概括为“宗黛爱情悲剧”总归是差强人意的,它所勾画的是一副封建大家庭的群像图,对于相当多的人物都有较为集中的着墨与渲染,不定某一回目、某一段落即是书中某人的寻根溯源或性情小记,这笔墨不仅仅落在主子姑娘身上,甚至有不少丫环家奴都有点上。每个人物都有其各异的性情,这性情折射着现实,也正是对于现实的表述。事实上,《红楼梦》中的人物基本上都能在曹雪芹的家族中寻到出处,而这曹家也正是当时中国封建官僚家庭的一个代表而已。似乎这所有的人物不仅沟通了艺术与现实的世界,也打开了典型与类型、个体与族系的。

三、练习题:孙护士/军嫂/钱老板/等为题习作

四、习作赏析:

孙护士

09        石薇

孙护士的丈夫一个星期前下岗了,整个家就靠她一个人撑着。

昨天夜里孙护士值班,来了一位老人,他病得很重,他的儿子出差还没有赶得上回来,就不停地打电话给医院,要求好好照顾老人,他在国外出差,正往回飞……

很快医生就来治疗,手术后的老人倍感体弱。他的生活起居就交给了孙护士,可是手术后的第三天,老人发生异常,晕倒不起,不巧的是正在那时,他的儿子回来了。他见父亲的样子,对医院很生气。他找到护士理论,一听是孙护士护班父亲,他更加生气了。

孙护士的丈夫正是自己辞了的员工,他认为一定是孙护士想报复自己辞他丈夫,而不好好照顾自己的父亲,他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孙护士身上,让医院先停她的职,让她在家好好反思反思……

那天傍晚,老人醒了,他急着要找孙护士。当听到儿子误会了孙护士时,很是生气。怪儿子做事太粗了,并向儿子说了自己得到孙护士的精心照顾,很是满意。自己的晕倒也孙护士无关的。孙护士照顾老人像是照顾自己的亲爹一样。

他明白了一切,知道是自己错怪了孙护士,他亲自登门道谢、赔罪。还要求孙护士的丈夫能重新回到单位上班……

2009-11-27

王导演

09  周至

王隐锡在导演圈里小有名气,因为他为数但质量上乘的几部片子,他的电影总是关于抓住观众的内心,冷不丁就能牵动观众最脆弱的神经。所以他的电影在同类型电影中票房一直是远远高于第二位。可是近来三年,王隐锡一部片子都没产出,他深谙灵感源于生活的道理,于是买了张去西藏的火车票,想去那个离天空最近的、人类文明最早起源的地方找些特别的素材,摆脱现状。

因为是夜班,火车里静悄悄的。王隐锡尚处于半睡半醒状态。旁边的年轻女孩子一上火车就睡觉了。当她的头垂到王隐锡的肩时,王隐锡被这突如其来的重量震清醒了。王隐锡想要让出肩膀,但看女孩子沉沉地睡着的样子,不忍心叫醒她,于是决心暂时把肩膀借她。女孩子身上散发着一股独特的香味,仿佛是植物与水果的芳香调和在一起的。这淡淡的芳香给闻腻了名贵香水的王隐锡带来了一丝惊喜,一夜未眠……

女孩终于醒了,这时太阳光掠过玻璃窗射入车内。“谢谢你,大哥。”女孩腼腆地笑了。

“你睡得还好吧?我见天亮了想把夜视灯关掉的,没想到把你吵醒了。”王隐锡微笑着说。

女孩很健谈,两人就说一些无聊的话题。当王隐锡问到她家世时,她有些为难了。“你差不多二十岁吧,这么小就出来打工,这段青春应该在大学度过才是啊?”女孩显得很犹豫,吞吞吐吐地说:“其实我也考上大学的……家里穷,我的双胞胎妹妹也考上……结果……”

“结果是你把机会让给了她?”

“不是的,是她让给了我。”

女孩又道:“其实我和妹妹有心灵感应,她想什么我都能察觉到,那个暑假我们俩在家一边干农活,一边等消息。那个夏天真漫长,可总算等到了。我们都收到了通知书。我考上一所二本院校,妹妹考上重点高校。我以为父母很高兴,可父母每天都背着我们低着头向别人借钱,但借来的钱只够一个人上学。我和妹妹知道了,都哭了。结果我和妹妹私下商量,每人拿十颗玉米种子,如果谁种下的种子不好,谁就可以去上学。种得好的就得留在家里与父母干活。”王隐锡有些诧异,心想:和电影剧情差不多,不禁问道:“这怎么比?”女孩道:“其实我们都想上大学,于是把种子对换,我种她的,她种我的。若我把她的种子种的好,就等于她种的好,去上学的人就是我。反之亦然。所以,得到她的种子后,我就连夜去种,还施了很多农家肥,不久之后,玉米果然长出来了。”“那你妹妹种的怎样?”女孩子叹了口气,说:“她种的玉米根本没长。那时我很高兴,因为我成为幸运儿。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她把我的种子放到开水里泡过种下的。我了解实情后很自责,就把地里的十根玉米给拔了,并告诉妹妹我并不想上学。你想想,我妹妹那么爱我,我怎么能和她争呢。结果……”“结果你把通知书烧了?”王隐锡自作聪明道。“不是的,是她把通知书换了。”“啊?”王隐锡非常惊讶。女孩说:“那天晚上,我心里很乱,感应到她要烧通知书似的。于是偷偷把通知书给调换了,她果然把通知书给烧了。因为我们的名字仅一字之差,她烧时心里一定很矛盾,也许哭过,所以没有看清楚上面的字。妹妹烧掉通知书后才大胆向父母公布这件事。父母都老泪纵横,我反而觉得轻松许多,于是把她的通知书拿给她,然后回到屋里大哭一场……”

女孩说着已泪光闪闪,王隐锡也被这人故事感动了,以兄长的身份安慰女孩。之后是一片无言的沉默。又入夜了,窗外一片漆黑。王隐锡倚窗睡下,心想:若这个女孩睡着的话,我愿意把肩膀借给她。梦里,女孩身上那股淡淡的芳香又送入王隐锡的鼻中。

第二天,当王隐锡起来时,女孩已不见了,大概是夜里下的车。王隐锡怅然若失地坐着,手伸入口袋时,发现一张纸,上面写着:“你是一个善良的人,香味有毒,是你的善良把毒化解掉了。车上人很杂,注意小偷。”落款是一个想改过的女孩。

王隐锡莫名其妙,把钱包拿出来数了数,五千块钱一张也没少,只是钱上留着淡淡的芳香。王隐锡似乎明白了什么。觉得自己与天下无贼的傻根很像。

火车到站了,王隐锡很想把女孩也带到西藏,这个圣洁、美丽、纯净的地方,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心境也得淡然、纯净。王隐锡知道:新电影有素材了。

 

2009-12-2

钱老板

09华侨  贾雨鑫

钱老板在南京夫子庙附近开了一家奶茶店,店也不算小,也算得上是一个“小款”了。但是他却天生胆小,谁都不敢说一句硬话。为这个,他老婆一直都很瞧不起他,两人总为此闹矛盾。

“老钱,隔壁老方老婆说我们外面的摊子,影响她做生意了,把我们家的货都推翻啦,你和我一起去找她理论理论去!”夫人拉着他丈夫说。

“去什么去?两家闹翻了,以后还怎么相处啊?好了,好了,算了吧!”

他老婆一听这话就哭了:“钱方正,我跟了你二十年了,每次遇事我们都得忍,凭什么啊?现在人家都欺负到我们头上了,我还要忍,这日子还能过吗?跟你说,这辈子我最悔恨的事,就是和你结了婚,你这个窝囊废!”说完,跑上了楼,没一会儿,大包小包的提着离开了。到了门口,旁边老方的老婆大叫:“喂,两口子气归气,东西还得给我搬进去。”老钱老婆刚要骂,钱老板赔笑的对老方老婆说:“嘿!不好意思啊,我马上搬!”听到这话,夫人气得回了娘家。

这回,夫人动了真格,死也不回家。气得钱老板跑到酒吧喝得大醉。晚上,走在回家的路上,钱老板含糊地说:“哼,我胆小?一天到晚骂我胆小,我怎么了我?我被骂了二十年不胆小也胆小了。”这时,钱老板迷糊中看见一黑影。在方老板家移动,钱老板看着那黑糊糊的影子,说:“这死猫,也来欺负我胆小,是吧?”说完,搬起一块大石头朝那黑影砸去,沉沉的地一声闷响,接着,一丁点声音也没了,钱老板满足的揉了揉眼,回家睡觉了。

第二天,钱老板就听到很多很多的敲门声,他迷迷糊糊的打开了门,他老婆一下子抱住了他,开心的大叫道:“老公,我的英雄老公。”正在钱老板不知所云的时候,方老板夫妇又送上了锦旗:捉贼英雄。方老板感激地对钱老板说:“昨晚,一个惯偷去我家行窃,要不是你用石头把贼给砸晕了,我们也不会发现有贼,也不会报警,说不定我们会损失很多钱啊!以前总以为你胆小,欺负你,对不起了。你的胆子是我们这里最大的!”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对钱老板鼓起了掌。

这时,钱老板才明白,昨晚那个黑影不是猫,而是一个猫着身人躲在那里。他嘿嘿的接受了这个殊荣。

从此,胆小的钱老板再也不胆小了。

 

2009-11-26

周排长

09        孙林丽

江蜜幸福地接到了她还没见过面的“男朋友”周峰的第301封信,他们是通过江蜜的表弟也是周峰的战友介绍认识的。于是他们便养成了通信的习惯,从不相识到相知相爱。

周峰是西藏军区的一名排长,虽然那里环境十分恶劣,但却无法抵挡江蜜去看他的那种冲动,虽然两人都有对方的照片,但真人还没见过,那是多么的值得期待。

213,江蜜登上了梦寐以求的那辆爱情火车,她准备214赶到西藏,和她的男朋友过一个浪漫的情人节。周排长也答应她到火车站去接她。

终于到了西藏火车站,可接她的不是她最想见到的周排长,而是她的表弟,江蜜失望地问:“他呢?”

“表姐,真不好意思,我们排长说有事,叫我来接你。”

江蜜有点生气地说:“有什么事比接我还重要啊?”

“别生气了,我们走吧!”

江蜜到了军区的家属院,收拾好了一切。等了两三天,周排长才来到她的住所,江蜜也是激动,冲过去抱住了他。而周排长却拒绝了她的拥抱,严肃地说:“江蜜,对不起,我对你其实没什么感觉,其实我不想骗你,我是个军人,我不能给你美好的生活。”

江蜜有点摸不着头脑,说:“你是不是太累了,我看你很虚弱,别说胡话了。”

“我没有,我知道我欺骗你的感情,我没想到你会当真。”

“你说什么呀,我们不是很好吗?一年半了,那些你写给我的信都是假的吗?”        

“对!我并不爱你,只是为了消磨时间!”

“真的吗?”

“真的!”

“那好,那301封信,我都撕了。从此,各走各的路。我明天就打火车票走。”

“好,我叫你弟送你,真对不起!”

江蜜边撕着信,边哭泣着……

那是一个漫长的夜晚,周排长跑到山顶的哨岗上,吹着冷风。这时江蜜的表弟跑了过来,说:“排长,你的手指刚包扎完,伤口还没愈合,别在这吹冷风了。”

“我想静一静,对了,明天别忘了去送你姐。快点把她送走吧!我不想让她看到我这样!”

“其实,排长,要是我姐知道你的食指和中指是在接她的途中,为了捡她的照片而意外受伤的话,我姐一定会很愧疚的。”

“不管怎样,我配不上她了,你不要告诉她,永远都不要……”

江蜜带着伤感与怨恨离开了西藏,她大概永远都不会知道,美丽的谎言后面隐藏着什么……

 

200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