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评:走出“虚假、空泛”的误区
一、尽快跨跃高中作文台阶的建议
如何尽快地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迈上高中这个台阶,是新高一同学的迫切愿望。怎样把愿望变成现实呢?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提出以下建议:
现阶段,应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读”带写,以期做到心中有数,最起码知道优秀的高中作文的具体样子是什么。
读什么?特别是在不可能拿出很多时间读书的情况下,读哪些书更合适呢?
其一,建议同学们读一些优秀的高中作文,订一至两本类似内容的报刊。同学们在初中,特别是中考备考时读了大量优秀的初中作文,但接触高中作文并不多。读一些高中的优秀作文,一是使同学们明白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而且也可以开阔思路。因为有些作文题目是初中根本没有见过的。要说明的是看作文决不是为了抄袭。
其二,读一些优秀的散文,特别是有哲理、文化内涵较深厚的散文,如林清玄、余秋雨、周国平、刘墉等人的作品。
其三,时事类的读物,如读报。
要做好积累。最好着手建一个作文资料库。包括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自己较满意的习作、古代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等。可以用剪报的形式,也可以分门别类地收集在电脑里,而且建目录,内容多了还要建索引,以方便查找。如果从现在就开始做,三年下来,同学们会积累多少有用的材料啊。这样,在高三备考期间,才不会两手空空,临陈现磨枪。
患有作文恐惧症的同学要勇敢地面对,不能躲,实际上躲也躲不过,躲的结果从长远看意味着表达能力的欠缺,近的结果意味着高考语文必然的失分。其实,与初中相比,高中的作文形式较为灵活,束缚限制相对较少,所以还是可以发现自己擅长的内容与写法。比如,写不好 记叙文的同学可能逻辑思维能力强,能写好议论文。较规范的文章不会写,你可以发挥想像力。总之,要写,认真地写。
二、续写作业讲评——感动、透视:情与思的交融
上次的课上,我们给同学们留了续写议论抒情的练习,要求同学们在所给材料后面后加上议论抒情,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思考。下面我们进行一下讲评。
材料1:
1979年诺贝尔奖的颁奖礼堂,身材瘦小,衣着朴素的特蕾莎修女接受了和平奖。正是她,在街头握住快要死的穷人的手,给他们临终前最后一丝温暖,让他们含着微笑离开这个残酷的世界。在医院,这个受着病痛折磨的修女亲吻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资金。她给柬埔寨内战中被炸掉双腿的难民送去轮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她细心地从难民溃烂的伤口中捡出蛆虫,亲切地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领奖之后,特蕾莎修女把奖金全部捐献了出去,为穷人和受苦受难的人办事。她还向诺贝尔委员会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取消例行的受奖宴会,她认为那太浪费了。委员会接受了这一请求,并且将省下来的钱赠与她领导的仁爱修会。
根据所给材料续写议论抒情的语句,首先要读懂所给材料的实质和灵魂。从材料1中,通篇内容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无条件的、忘我的去爱在那些苦难中挣扎的人,爱全世界所有的不幸的人。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被深深地感动了呢?这位满脸皱纹、瘦弱文静、一贫如洗的普通修女,是不是全身笼罩着“爱”的圣洁光芒呢?抓住了这个灵魂,有了这样的情感,同学们便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的感受,但仅浮在表层还不够,关键的问题要有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深刻和独特。我们在这里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有关材料,使同学们知了怎样才是独特而深刻的思考?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决定授予特蕾莎诺贝尔和平奖的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单个人的尊重;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最孤独的人、最悲惨的人、濒临死亡的人,都在她的手中接受到了不含屈尊恩赐意味的同情,接受了建立在对人的尊敬之上的同情。”
印度总统这样评价她:“她是那些解放了的心灵当中的一个,这样的心灵超越了由种族宗教和民族设立的所有界限。在我们这个纷扰的、不断被冲突和仇恨所折磨的世界中,特蕾莎修女所过的生活,所做的工作,为人类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
授奖公报指出了特蕾莎修女所从事的慈善事业的特征,即对单个人的尊重。印度总统的评价则指出了她事业的意义,即给我们这个充斥着冲突与仇恨的世界以及人类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些都不是表层的东西,都是挖掘了掩藏在具体行为之下的本质的东西,因而是深刻的。
材料2
晚年的安徒生,尽管名扬四海,但依然没有摆脱贫困。一八七四年,去世的前一年,饱受肝癌折磨的安徒生接到了一封读者来信。信来自遥远的美国,是一位上小学的小女孩写来的。信中附有一张一美元的钞票,以及一份刊登安徒生身体病弱、贫困交加的消息的报纸剪报。不久,更多的孩子纷纷寄来了小额的钱款。安徒生感动得泪流满面,“我以小语种写的故事,居然能够在距祖国如此遥远的地方找到这么多的读者。”
材料2的核心仍然是爱,这里既有天真可爱的小读者对安徒生的纯真的爱,也有安徒生被爱的感动与幸福。他尽管忍受着贫困与病痛,但在他的眼睛里,他的文字里却闪烁着爱的光芒。这里更适用以优美的文字抒情。下面我们提供一个范例:
“安徒生自己身处苦难,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爱的追求。他的写作是沐浴在爱中的写作。他的人生是沐浴在爱中的人生。他是一棵受伤的芦苇,却永恒的挺立着。是爱,让安徒生最终战胜了苦难;是爱,让安徒生在临终之前感到自己的一生是‘幸运的’。安徒生,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安徒生,全世界儿童共有的父亲。”
这个范例最大的特点一是阐明了爱与苦难之间的关系:以爱来承爱苦难,苦难也升华了爱,这也体现了作者的思考;其二是语言优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大作文讲评——走出“虚假、空泛”的误区
下面,我们来讲评大作文,“留在我心中的___________”。
原文给了一个提示,生活中有很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已经淡忘,有的却深留心中,它留下的也许是美丽,也许是感动,也许是幸福,也可能是痛苦……
(一)题目讲解
从审题的角度看,这个题目是很宽泛的。从“提示”中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1)写往事;(2)写印象深刻的往事;(3)所写的往事要表达明确的主旨。
从同学们写的情况看,跑题的几乎没有。但有个别同学没有注意文体要求,或通篇是议论,或写成了寓言故事。
(二)出现的问题
分析同学们所写的作文,感觉最大的问题在选材上。其表现为:
认知低幼化,基本还停留在初中阶断;
(2)虚假编造,其结果或是不合情理,或是千篇一律。
在写法上的问题主要有:(1)详略不当;(2)缺少细节;(3)语言做作;(4)不会深化与升华。这些毛病反映在作文中就是内容空泛,欠生动。
其实,关于选取材料、组织材料、细节描写、主题升华这些基本方法,同学们在初中都已学过,练过。但练过不等于掌握,空讲方法,不结合具体文章也不容易有感性认识。下面我们结合范文点评来学习具体的方法。
范文1
留在心中的清香
秋日的午后,我伫立在镜前。镜中的我,脸上已有了稀疏的柔软的胡须。我端来一盆热水,浸湿脸颊,然后把脸上涂满肥皂。顿时,屋内充满了泡沫的清香。抬头望望镜子,我的双眼不觉模糊了。镜中仿佛仍是祖孙两个,那温馨的一幕幕仿佛发生在昨日……
小时候,是姥爷接送我上学。每天清晨,当东方的鱼肚白还未升起时,姥爷便已为我打点好一切。年幼的我仿佛永远睡不醒,姥爷轻声唤不醒我,便俯下身来用他那带着肥皂清香的细细的胡碴来扎我。睡眼朦胧的我微皱着眉头。“姥爷该刮胡子了!”话未说完,我却又因被这胡子扎得痒而笑了起来。姥爷也笑了:“好!姥爷刮!”于是,第二天清晨,我便又感受到了一张光滑的,带着泡沫清香的脸。
“刮胡子”在那时的我看来,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于是我常常要和姥爷一起刮胡子。姥爷并不拒绝。他把我抱到水池上,让我的脸和他的脸都能够映现在镜中。然后他把两张脸上都抹满肥皂。“爷俩儿一起刮胡子喽!”他笑着,吆喝着,却只顾自己刮。“我也要刮嘛!”我央求道。姥爷笑着转过头,“你哪里有胡子?弄不好就成刮皮啦!”撅着小嘴的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但我又不甘心,便拿肥皂泡往刚刮好胡子的姥爷脸上蹭。于是我们爷俩就“开战”啦,你一把,我一把地互相蹭肥皂,不一会,镜中的我们都成了大花猫。但“战火”并未因此而停下,笑声与肥皂的清香洋溢在整个房间里。
于是刮胡子,照镜子,抹肥皂泡,便成了我们爷孙俩人的共同爱好。我喜爱做这些事,更因在这之后能贴到一张光滑,略微松驰,又温暖的面颊而感到无比的幸福。
姥爷曾不小心弄坏过我的一件小玩具,我因此而生他的气。当他要用他那带着泡沫清香的面颊向我赔礼道歉时,年幼而不懂事的我竟躲开了那份温暖与清香。我那时并不懂得这样做的后果,也并不因此而感到歉疚,直到一个冬日。
姥爷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脸上失去了往日的笑容。我默默地走到姥爷床前,把脸凑上去,那张松弛的大脸依旧扎扎的,飘散着微微的清香,但它失去了从前的温暖。我伏在姥爷床边,低声啜泣着。我把自己的脸紧紧地贴在姥爷的脸上,想让它温暖起来,但我知道,我再也无法感受到那光滑亦或是带着细细胡碴的,散发着泡沫清香的面颊了。我突然对从前的作为悔恨起来。我太任性,太无知,我哪里只拒绝了姥爷的脸,我是拒绝了姥爷的爱!
我的思绪从过去中走出。再看看镜中,脸上的肥皂泡已经慢慢消去了。我把脸擦干,走到床头,拿起姥爷的照片,然后把两个人的脸慢慢靠近……
范文点评:
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是选材的新颖,构思的独特。
写长辈对自己的爱是很多同学写的内容,但大多是写长辈对自己的疼爱,而自己不珍惜,一旦明白了,长辈已经不在了,于是追悔莫及。给人的感觉有些千篇一律。而本文却别具一格,看了以后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小作者把姥爷对自己的爱形象化、具体化,变为姥爷脸上的淡淡的带着泡沫的清香,极富有诗意。
有了一个很好的选材,还要会设计与布局。全文一共八段,在每一段里“清香”都出现了,很明显地,“清香”成为全文的线索。再具体看,每一次的“清香”所起的作用并不一样,开头一段由往脸上涂肥皂写引出“清香”,由此引出了主要人物——祖孙俩,引出了文章的主旨——温馨。第2自然段和3、4自然段,则是以“清香”为点,通过很生动地叙述和描写具体写出了祖孙俩相处时洋溢着爱的温馨与快乐。第5自然段则是一个小波折,用很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自己对姥爷的歉疚。第7段写出失去了姥爷脸上清香的温暖,代之的是深深的哀伤与痛悔。最后一段回应开头,“脸上的肥皂泡已经慢慢消去了”,而姥爷却永远在他心头。全文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清香”写——回忆、欢乐、自责、哀伤、思念,把一段祖孙之间的亲情演绎得有声有色,荡气回肠。这种构思方法很值得同学们借鉴,比如,某某人的背影、手、脚、眼泪、笑容等等,这样用一个具体的物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组织结构,表现主题,不但新颖,而且笔墨容易集中,内容比较丰富,避免空泛与雷同。但要注意的是:一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要一以贯之;二是用线索穿的是具体的事情,不要空说;三是要有一个主旨,表现了什么心里要有数。同学们可以试一试这种写法。
范文2
留在心中的冰糖
小时候,很爱吃冰糖。那时,冰糖是3分钱一袋,共5颗。
我常与2个小朋友,每人出一分钱,买一小袋冰糖,坐在一起吃。每个人先拿一颗,含在嘴里。刚含在嘴里,觉得冰冰、甜甜的,但只是嘴里甜。过一会儿,冰糖开始融化了,舌头把冰糖打磨得很光滑,或是说,用舌头把冰糖融化得很光滑,融化下来的冰糖水,一丝丝地进入嗓子。这时候,不再含冰糖了,从嘴里拿出来,比谁的冰糖更漂亮,融过的冰糖像水晶,透明、光滑,我的冰糖总是最漂亮的,形状很规则。于是我常跟别的小朋友炫耀自己的舌头很厉害,能把冰糖变成水晶。现在回想,那只不过是因为我总是挑形状最好看的冰糖吃罢了。拿着的时候,由于冰糖很滑,所以总会像鱼一般,钻出我们的小手,跑到地上去。掉冰糖的那个小朋友就只能看着别人吃。吃完了第一颗冰糖,觉得什么都是甜的,喝口水,觉得水也是甜的。开始分剩下两颗冰糖,分的方法很公平,石头、剪子、布,三局两胜,我们津津乐道地玩,其乐趣甚于吃冰糖。总有一个人会分不到,我常常成为这个人,有时候,掉了冰糖之后,又没分到冰糖,便大哭一场,哭到他们吃完为止,接着便和他们玩捉迷藏去了。
妈妈偶尔也会给我买2袋,我便在别的小朋友面前吃,尽管我甜得不断喝水,但还是在吃,直到他们都要吃一颗,并答应让我在打仗游戏里当不会死的将军为止。
长大后,不再有空闲与朋友在一起嬉闹,更没有闲情去吃冰糖。但常在记忆中或梦中,看见自己与小朋友吃冰糖,在一起玩耍嬉闹的情景,心中觉得很甜。有一次,与父母到饭店里喝菊茶,又一次看到了冰糖,我马上含起了冰糖,但冰糖并没有像小时候吃过的冰糖一样,只有甜,而且甜得有些发苦,吃冰糖时,也找不到那种快乐与兴奋,无奈地将糖放在茶中,融在有些苦涩的茶里。我喝了一口,茶有些甜了。我思考,是因为冰糖不好吗?是因为没有了童趣吧。我只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回忆那冰糖,才能感到一丝甜蜜。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带着童趣的冰糖,它将永恒地留在我心里,让我在空闲时回忆起,感觉记忆中的甜蜜。
范文点评:
为什么不写真正发生过的事情,非要去编呢?很多同学会回答:平时发生的真事太小太平常,写出来肯定得不了高分。这篇文章所写的事情也很小,但读起来觉得远比哪些编的有意思,有趣味,而且从中能体会到失去童年乐趣的淡淡的哀伤。
这篇文章的优点主要有三点,一是选材很真实,感情很真切。读的时候,老师会很真切感觉到这些事是他亲身经历过的,这些情是来自他内心的感悟。请同学们记住一句放:没有什么能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其次,是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含冰糖一段写得很细,特别是把冰糖从嘴里拿出来比,又掉到地上,写得特别有趣。想想如果没有这些,童年的快乐怎么能表现出来呢?还有自己吃冰糖,尽管甜得不断喝水,为了炫耀还是在吃,这也是只有小孩子才有的行为,都给人很真切很生动的感觉。第三,是文章结尾的感悟。结尾的思考:是冰糖不好吗?是因为没有童趣了吧。这样,在冰糖的甜蜜中,我们又体会作者笔下因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淡淡的哀伤。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
这篇文章也有一些不足。比如,结尾的议论应该单独成段,因为这是对全文内容的思考。
再有还可以想得再深一些,失去了童年快乐的原因不仅仅因为忙碌,更重要的是心境的变化。长大了自己不会再珍视一块小小的冰糖,也没有了只因单纯的目的而发自内心的笑声与泪水,也就是没有了赤子之心。这也是一种悲哀啊。
课后练习:
我们有健康的身体,有青春的生命,有温暖的家庭,有慈爱的双亲,有求知的学校,有知心的朋友,有可爱的故乡,有伟大的祖国……。每当我们想到这些的时候,内心是否涌动着一种感恩的情怀呢?请以“感恩”为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 记叙文。